教育專業月刊
-
1
《教育專業》第二十三期
2022/05/05 -
2
《教育專業》第二十二期
2022/03/01 -
3
《教育專業》第二十一期
2021/12/28 -
4
《教育專業》第二十期
2021/10/29 -
5
《教育專業》第十九期
2021/08/27 -
6
《教育專業》第十八期
2021/06/25 -
7
《教育專業》第十七期
2021/04/22 -
8
《教育專業》第十六期
2021/02/24 -
9
《教育專業》第十五期
2020/12/17 -
10
《教育專業》第十四期
2020/10/23 -
11
《教育專業》第十三期
2020/08/25 -
12
《教育專業》第十二期
2020/06/23 -
13
《教育專業》第十一期
2020/05/25 -
14
《教育專業》第十期
2020/03/24 -
15
《教育專業》第九期
2020/01/13 -
16
《教育專業》第八期
2019/11/30 -
17
《教育專業》第七期
2019/10/31 -
18
《教育專業》第六期
2019/09/30 -
19
《教育專業》第五期
2019/08/29 -
20
《教育專業》第四期
2019/06/29 -
21
《教育專業》第三期
2019/05/27 -
22
《教育專業》第二期
2019/04/30 -
23
創刊號
2019/03/18 -
24
第115期
2019/02/18 -
25
第114期
2019/01/16 -
26
第113期
2018/12/03 -
27
第112期
2018/11/12 -
28
第111期
2018/10/15 -
29
第110期
2018/09/10 -
30
第109期
2018/06/11 -
31
第108期
2018/05/07 -
32
第107期
2018/04/09 -
33
第106期
2018/03/05 -
34
第105期
2018/02/05 -
35
第104期
2018/01/15 -
36
第103期
2017/12/11 -
37
第102期
2017/11/13 -
38
第101期
2017/10/16 -
39
第一百期
2017/09/04 -
40
第九十九期
2017/07/03 -
41
第九十八期
2017/05/15 -
42
第九十七期
2017/04/10 -
43
第九十六期
2017/03/13 -
44
第九十五期
2017/02/20 -
45
第九十四期
2017/01/16 -
46
第九十三期
2016/12/05 -
47
第九十二期
2016/11/21 -
48
第九十一期
2016/11/07 -
49
第九十期
2016/10/17 -
50
第八十九期
2016/10/03 -
51
第八十八期
2016/09/12 -
52
第八十七期
2016/08/22 -
53
第八十六期
2016/07/04 -
54
第八十五期
2016/06/06 -
55
第八十四期
2016/05/16 -
56
第八十三期
2016/05/03 -
57
第八十二期
2016/04/18 -
58
第八十一期
2016/04/05 -
59
第八十期
2016/03/14 -
60
第七十九期
2016/02/23 -
61
第七十八期
2016/01/25 -
62
第七十七期
2016/01/11 -
63
第七十六期
2015/12/14 -
64
第七十五期
2015/11/23 -
65
第七十四期
2015/11/02 -
66
第七十三期
2015/10/19 -
67
第七十二期
2015/10/05 -
68
第七十一期
2015/09/14 -
69
第七十期
2015/08/24 -
70
第六十九期
2015/06/22 -
71
第六十八期
2015/05/11 -
72
第六十七期
2015/04/13 -
73
第六十六期
2015/03/16 -
74
第六十五期
2015/02/02 -
75
第六十四期
2015/01/05 -
76
第六十三期
2014/12/01 -
77
第六十二期
2014/11/03 -
78
第六十一期
2014/11/03 -
79
第六十期
2014/08/25 -
80
第五十九期
2014/06/16 -
81
第五十八期
2014/05/12 -
82
第五十七期
2014/04/07 -
83
第五十六期
2014/03/10 -
84
第五十五期
2014/02/10 -
85
第五十四期
2014/01/13 -
86
第五十三期
2013/12/09 -
87
第五十二期
2013/11/11 -
88
第五十一期
2013/10/07 -
89
第五十期
2013/08/19 -
90
第四十九期
2013/06/17 -
91
第四十八期
2013/05/13 -
92
第四十七期
2013/04/15 -
93
第四十六期
2013/03/11 -
94
第四十五期
2013/02/04 -
95
第四十四期
2013/01/07 -
96
第四十三期
2012/12/10 -
97
第四十二期
2012/11/12 -
98
第四十一期
2012/10/15 -
99
第四十期
2012/09/10 -
100
第三十九期
2012/06/25 -
101
第三十八期
2012/05/14 -
102
第三十七期
2012/04/16 -
103
第三十六期
2012/03/05 -
104
第三十五期
2012/02/06 -
105
第三十四期
2012/01/03 -
106
第三十三期
2011/11/28 -
107
第三十二期
2011/11/01 -
108
第三十一期
2011/10/03 -
109
第三十期
2011/09/05 -
110
第二十九期
2011/07/04 -
111
第二十八期
2011/06/07 -
112
第二十七期
2011/05/03 -
113
第二十六期
2011/04/06 -
114
第二十五期
2011/03/09 -
115
第二十四期
2011/02/14 -
116
第二十三期
2011/01/05 -
117
第二十二期
2010/12/08 -
118
第二十一期
2010/11/03 -
119
第二十期
2010/10/06 -
120
第十九期
2010/09/06 -
121
第十八期
2010/06/09 -
122
第十七期
2010/05/10 -
123
第十六期
2010/04/12 -
124
第十五期
2010/03/13 -
125
第十四期
2010/02/03 -
126
第十三期
2010/01/06 -
127
第十二期
2009/12/02 -
128
第十一期
2009/11/04 -
129
第十期
2009/10/07 -
130
第九期
2009/09/03 -
131
第八期
2009/06/15 -
132
第七期
2009/04/20 -
133
第六期
2009/02/18 -
134
第五期
2008/11/18 -
135
第四期
2008/09/10 -
136
第三期
2008/06/25 -
137
第二期
2008/04/15 -
138
第一期
2008/02/20 -
139
第105期(最新一期)
2018/02/05 -
140
第107期(最新一期)
2018/04/09
新形勢下如何實踐愛國教育 (丁江浩)
民建聯培訓委員會副主席、教聯會理事丁江浩
因暴動罪被判囚六年的梁天琦獲減刑後刑滿出獄,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該則新聞時,錯誤使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的相片。有關新聞圖片在網上大量流傳,雖則二人都是姓梁,但此梁不是彼梁,歷史悠久的英國廣播公司竟然出現這種張冠李戴的低級錯誤,可想而知英國廣播公司的公信力江河日下,從一則新聞配圖可見端倪。
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記者報道新聞不經查證,胡亂使用他人相片,出醜於世人面前,可說是一時走漏眼犯了馬虎之罪,廣大讀者當成一則醜聞一笑置之。偏偏有一些西方媒體長期用有色眼鏡批評中國,報道中國新聞時常帶有傲慢與偏見,經常故意捏造事實,公然用以偏概全方式,藉詞攻擊中國。
遠的不說,最近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題為《中國鐵腕病毒清零政策背後的百萬「螺絲釘」》的文章,這篇文章說是一篇充滿惡毒的報道一點也不為過。該文居然將絕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國防疫政策的支持,比作了納粹德國時期德國人對屠殺猶太人的支持,更將每一個中國人為了疫情早日結束、社會早日恢復活力而付出的犧牲,污衊為是一種「平庸的惡」。
對於《紐約時報》刊發這種瘋狂又歹毒的比喻,令人不禁懷疑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惡意攻擊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上述文章描述了近期發生在西安疫情期間的一些防疫部門的錯失,例如個別醫院拒診導致孕婦流產及中風病人亡故,又如封城期間由於人手物資調動欠周詳,以致居民生活保障出現困難等等。這些事件的確暴露出西安地方政府事前準備不足,以及防疫「一刀切」沒有顧及市民需要而出現盲點與不足,簡單而言就是當地政府城市管理水平不夠,沒有做到精準防疫,導致防疫影響民生。
從新聞報道見到,西安市對相關醫院及官員已作出處罰及處分。而主管公共衞生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疫情期間趕到西安,之後爆發疫情的天津、深圳等地,均出台了相關措施以杜絕同類事件再次出現。這說明內地抗疫經一事長一智,從事件中得到教訓、改善防疫措施。平心而論,早已是國際性城市的香港,近日竹篙灣檢疫中心不也出現管理混亂及衞生差的問題嗎?
作為記者當然有權撰寫報道批評政府及公共政策,但美國《紐約時報》這篇文章完全是以政治立場行先,極力仇視中國,完全漠視中國政府抗疫背後的努力。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央政府始終將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傾盡全力隔絕新冠病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障全國人民生命安全。但美媒此文卻顛倒黑白,這是何等反智及敵視中國的基因在作祟!
反觀,美國至今因染疫死了80多萬人,比二次大戰傷亡的人數還要多。人們不禁要問《紐約時報》記者,美國政府這種放任病毒傳播的做法,是否可比作另一次納粹大屠殺?事實擺在眼前,《紐約時報》這種刻意挑選個別例子、利用意識形態的不同、以政治立場行先、凡事妖魔化中國的報道,將越來越沒有市場,始終有一日會被掃進垃圾堆。
2022年1月22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