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月刊
-
1
《教育專業》第二十三期
2022/05/05 -
2
《教育專業》第二十二期
2022/03/01 -
3
《教育專業》第二十一期
2021/12/28 -
4
《教育專業》第二十期
2021/10/29 -
5
《教育專業》第十九期
2021/08/27 -
6
《教育專業》第十八期
2021/06/25 -
7
《教育專業》第十七期
2021/04/22 -
8
《教育專業》第十六期
2021/02/24 -
9
《教育專業》第十五期
2020/12/17 -
10
《教育專業》第十四期
2020/10/23 -
11
《教育專業》第十三期
2020/08/25 -
12
《教育專業》第十二期
2020/06/23 -
13
《教育專業》第十一期
2020/05/25 -
14
《教育專業》第十期
2020/03/24 -
15
《教育專業》第九期
2020/01/13 -
16
《教育專業》第八期
2019/11/30 -
17
《教育專業》第七期
2019/10/31 -
18
《教育專業》第六期
2019/09/30 -
19
《教育專業》第五期
2019/08/29 -
20
《教育專業》第四期
2019/06/29 -
21
《教育專業》第三期
2019/05/27 -
22
《教育專業》第二期
2019/04/30 -
23
創刊號
2019/03/18 -
24
第115期
2019/02/18 -
25
第114期
2019/01/16 -
26
第113期
2018/12/03 -
27
第112期
2018/11/12 -
28
第111期
2018/10/15 -
29
第110期
2018/09/10 -
30
第109期
2018/06/11 -
31
第108期
2018/05/07 -
32
第107期
2018/04/09 -
33
第106期
2018/03/05 -
34
第105期
2018/02/05 -
35
第104期
2018/01/15 -
36
第103期
2017/12/11 -
37
第102期
2017/11/13 -
38
第101期
2017/10/16 -
39
第一百期
2017/09/04 -
40
第九十九期
2017/07/03 -
41
第九十八期
2017/05/15 -
42
第九十七期
2017/04/10 -
43
第九十六期
2017/03/13 -
44
第九十五期
2017/02/20 -
45
第九十四期
2017/01/16 -
46
第九十三期
2016/12/05 -
47
第九十二期
2016/11/21 -
48
第九十一期
2016/11/07 -
49
第九十期
2016/10/17 -
50
第八十九期
2016/10/03 -
51
第八十八期
2016/09/12 -
52
第八十七期
2016/08/22 -
53
第八十六期
2016/07/04 -
54
第八十五期
2016/06/06 -
55
第八十四期
2016/05/16 -
56
第八十三期
2016/05/03 -
57
第八十二期
2016/04/18 -
58
第八十一期
2016/04/05 -
59
第八十期
2016/03/14 -
60
第七十九期
2016/02/23 -
61
第七十八期
2016/01/25 -
62
第七十七期
2016/01/11 -
63
第七十六期
2015/12/14 -
64
第七十五期
2015/11/23 -
65
第七十四期
2015/11/02 -
66
第七十三期
2015/10/19 -
67
第七十二期
2015/10/05 -
68
第七十一期
2015/09/14 -
69
第七十期
2015/08/24 -
70
第六十九期
2015/06/22 -
71
第六十八期
2015/05/11 -
72
第六十七期
2015/04/13 -
73
第六十六期
2015/03/16 -
74
第六十五期
2015/02/02 -
75
第六十四期
2015/01/05 -
76
第六十三期
2014/12/01 -
77
第六十二期
2014/11/03 -
78
第六十一期
2014/11/03 -
79
第六十期
2014/08/25 -
80
第五十九期
2014/06/16 -
81
第五十八期
2014/05/12 -
82
第五十七期
2014/04/07 -
83
第五十六期
2014/03/10 -
84
第五十五期
2014/02/10 -
85
第五十四期
2014/01/13 -
86
第五十三期
2013/12/09 -
87
第五十二期
2013/11/11 -
88
第五十一期
2013/10/07 -
89
第五十期
2013/08/19 -
90
第四十九期
2013/06/17 -
91
第四十八期
2013/05/13 -
92
第四十七期
2013/04/15 -
93
第四十六期
2013/03/11 -
94
第四十五期
2013/02/04 -
95
第四十四期
2013/01/07 -
96
第四十三期
2012/12/10 -
97
第四十二期
2012/11/12 -
98
第四十一期
2012/10/15 -
99
第四十期
2012/09/10 -
100
第三十九期
2012/06/25 -
101
第三十八期
2012/05/14 -
102
第三十七期
2012/04/16 -
103
第三十六期
2012/03/05 -
104
第三十五期
2012/02/06 -
105
第三十四期
2012/01/03 -
106
第三十三期
2011/11/28 -
107
第三十二期
2011/11/01 -
108
第三十一期
2011/10/03 -
109
第三十期
2011/09/05 -
110
第二十九期
2011/07/04 -
111
第二十八期
2011/06/07 -
112
第二十七期
2011/05/03 -
113
第二十六期
2011/04/06 -
114
第二十五期
2011/03/09 -
115
第二十四期
2011/02/14 -
116
第二十三期
2011/01/05 -
117
第二十二期
2010/12/08 -
118
第二十一期
2010/11/03 -
119
第二十期
2010/10/06 -
120
第十九期
2010/09/06 -
121
第十八期
2010/06/09 -
122
第十七期
2010/05/10 -
123
第十六期
2010/04/12 -
124
第十五期
2010/03/13 -
125
第十四期
2010/02/03 -
126
第十三期
2010/01/06 -
127
第十二期
2009/12/02 -
128
第十一期
2009/11/04 -
129
第十期
2009/10/07 -
130
第九期
2009/09/03 -
131
第八期
2009/06/15 -
132
第七期
2009/04/20 -
133
第六期
2009/02/18 -
134
第五期
2008/11/18 -
135
第四期
2008/09/10 -
136
第三期
2008/06/25 -
137
第二期
2008/04/15 -
138
第一期
2008/02/20 -
139
第105期(最新一期)
2018/02/05 -
140
第107期(最新一期)
2018/04/09
科創思維早已「內置」於新世代頭腦 (鄧飛)
中學校長、立法會議員鄧飛
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走向科創經濟,還是再工業化,除了做好相關的產學研政策之外,振興科創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先不要管培養出來的理科生最終是否去考科創類的大學學科,從基礎教育中普及科創教育元素,總是有利於增加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科創氛圍。
筆者認為,在數碼資訊時代出生成長的新世代,有着比前任更大的學習科創方面的優勢。簡單來說,新世代的腦海裏早就在成長過程中「內置」了科創思維,例如用量化的思維習慣來看待周遭事物。我這樣說顯得有點抽象,舉個簡單例子:
筆者從小喜歡歷史,自然很喜歡看《三國演義》小說和相關的影音產品。但筆者成長的時代並不是資訊網絡時代,因此認識各種三國人物,就只能從文字描寫和影視作品中感受各自特徵。比如,看到「三英戰呂布」的情節,劉備、關羽和張飛三個人加起來,才足以打退呂布。那麼我就理解到,原來呂布是最能打的一名戰將,這很直觀。
量化思維認識論
但今天的青少年人認識三國,卻更多是從手機網絡遊戲來認識的。這裏最大的特點在於,手機網絡遊戲會把呂布和劉關張等各色人等的特徵,進行分門別類的量化,比如,每個武將可能都包括武力、品格、謀略等不同方面的性格能力參數,然後每一組參數又分成若干指標,例如武力參數可能包括進攻值、防禦值等;品格參數包括忠誠度等。這本身就是一種量化測量的思維模式,與科創思維、STEM思維完全一致。新生代只要他們打過網絡遊戲,就一定理解和習慣了這種量化思維。他們是從這種量化思維的方式,來認識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無關理科的事物。
這種量化思維在今天幾乎無處不在!你決定是否去看某部電影電視劇,我們以前看文字版的影評,現在看豆瓣網和Rotten Tomato上有多少顆星星的打分。現在決定一個視頻或者網絡帖子是否值得關注,要看它已經得到多少個like和點擊數。量化思維,簡直成了一種新生代的認識論。
除了量化思維,還有大量的3D虛擬仿真生活體驗,無論是玩具、影視娛樂產品,還是主題公園遊樂,雖然真實和虛擬之間的分界尚未達到所謂「元宇宙」概念倡導者所吹噓的那種程度,但也的確朝這個方向發展。就算是小朋友的玩具,例如樂高玩具,也愈來愈多包含了工程學和編碼學的知識含量,絕對不是我們小時候的砌積木可以相提並論的。
新生代從出生那一天就浸泡在這樣一種泛科創氛圍之中,為甚麼我們的科創和STEM教育就不能好好利用呢?
2022年1月12日 (星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