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黃錦良

黃錦良

近日,七警被重判事件引起社會巨大迴響,各方理據紛陳,不一而足。其中一個爭論焦點,就是量刑問題。屢次蓄意挑起事端,主動攻擊的一方獲輕判;在長期巨大工作壓力下,備受侮辱性攻擊的一方,因反應過度而獲重判——學校其實也是一個微觀社會,身為一校之長,也算得上是校園裏的父母官了,我就此亦不斷反思。

小學校長、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早前,我們與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會面,就大中小幼特等教育議題表達意見,並進行坦誠的交流。

在教育政綱上,林鄭月娥承諾當選後,會把教育放在未來施政的重要位置,並增撥50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令人鼓舞。過去二十年,社會對教育的期望不斷提升,學生學習需要日趨複雜,教育經常開支的投放比重卻沒有增加。面對業界的困境,政府傾向以一次性撥款方式處理問題,只能緩解燃眉之急,但措施欠缺持續性,導致教育問題愈積愈多。

小學校長、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Simon Sinek與人對談的短片。他發現,千禧世代(泛指1984年及之後出生的人)的大部分人,都在面書(FB)和Instagram(IG, 圖片社交媒體)的世界中長大。換句話說,這代人擅於美化事物,擅於向其他人展現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即使自己其實很沮喪, 但在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很豁達,很堅強。

教聯會主席、小學校長黃錦良 近期,社會上接連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令人痛心。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遇到不少困惑和挫折。生命動力培訓及輔導中心去年訪問了逾五千名中學生,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青少年表示困境源自個人學業,三成受訪學生指遇上生涯發展問題,情況值得關注。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

又一宗;某校,又一宗了;剛聽聞某校,今天又一宗了!

農曆年假之後,在校長通訊群組中,不斷傳來噩耗——迄今,已有七宗學童自殺,某主流媒體還製作了「新年後學童自殺事件簿」,將內情一一臚列。身為人父,對事件同感心痛;身為校長,雖然不是發生在自己校園,但亦自覺肩上多了一重責任。所謂人命關天,有些相關的緣由,實在是不吐不快。

小學校長黃錦良

日前, 在相熟家長微信的「朋友圈」中, 看到一段趣聞: 某位大學生於網上Secrets群組中, 引述任職HR(人力資源)多年的母親所言, 認為居於屯門區的90後青少年是次等人群, 特徵包括--「社會冷感、 基層、 鄉村中學、 生活單調、 眼界狹窄、 物質要求低、 求穩不上進」等。 此番言論即時引起迴響, 不少網民指該位大學生之母是典型的「白鴿眼」, 反唇相譏者眾。

小學校長、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某個工作天的清晨, 怱怱早起, 一瞥手機, 友人傳來逗笑的短片及簡介: 於三色台實況節目中, 某位參與節目的女性大談住屋與生理(或者心理)的關係, 更坦然道出擇偶心聲: 「冇樓唔好白撞」。 讀之不禁莞爾一笑。

教聯會主席、小學校長黃錦良 近年,社會愈來愈關注小學生學習壓力過大的問題,並指小學自推行全日制後,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影響身心發展。不獨是學生,現時小學教師亦正處於水深火熱的處境,亟須教育當局關注。

教聯會主席、小學校長黃錦良

先說一個聽回來的小小笑話: 每個星期, 若沒接過三幾個真人打來的促銷電話, 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香港人。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融合教育推行至今已有二十年,一直成效未彰。當初政策推行的原意,本是希望鼓勵融合生在普通學校就讀,與同齡的學童一起接受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局未有提供足夠的人手及配套,令教師落實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版權所有© 202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