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協委員、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建設教育樞紐,與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息息相關。特首李家超早前到訪香港科技大學,提到未來會仔細研究香港如何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國際化和多元化優勢,全方位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助國家建成教育及人才強國。
去年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提到「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要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因此,推動建設區域教育樞紐,既是為了吸納外來人才,提升香港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是融入國家教育發展大局、助力建設教育強國的必要之舉。
相對鄰近銳意發展教育樞紐的地區,香港建基於「一國兩制」,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的教育具有多元特色,學生表現獲國際高度肯定,吸引很多海外人士慕名而來求學。其中,香港是頂尖大學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擁有22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在8所教資會資助院校中,5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教學質量、課程和研究均備受肯定,享譽國際。以上所見,香港有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潛力。
推動建設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一直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之一。早在回歸初期,政府提出要「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這些年來,政府推出了多項措施,包括增加非本地學生的比例、增建大學宿舍宿位、放寬非本地生兼職和實習工作的限制、提供獎學金等等,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港就讀。
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生
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在推動建設教育樞紐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不過,面對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香港需要更為積極主動,以鞏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為了讓非本地生的組成更多元化,政府可加大力度招收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過去政府推出「一帶一路」獎學金,吸引了沿線國家的學生來港入讀學士學位課程,促進彼此的互通交流。除了提供獎學金外,政府可牽頭組織八大院校到相關國家推廣高等教育,以及到當地的高中名校招收優秀學生。適逢今年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特區政府可藉此契機,加強宣傳工作,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學生來港升學。
早前有傳媒報道指,教資會擬放寬八大取錄非本地學士生限額,大專學界普遍表示歡迎,而筆者亦認為此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的必要舉措。在放寬限額的同時,亦要增加對非本地生的支援,才能吸引他們來港升學,以至將來留在香港發展。事實上,香港生活成本高昂,非本地生需要應付住宿、交通等開支,經濟負擔沉重。隨着學生人數增加,宿舍、教學設施、學習支援等方面的需求亦隨之上升,政府和大專院校須合力解決,例如推廣寄宿家庭等,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
協助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生活
此外,推動非本地生在畢業後留港發展同樣重要,這樣才能為香港儲備人才,增添經濟發展的動能。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逗留期限至24個月,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政府可參考鄰近國家的做法,加強非本地畢業生的升學及就業輔導、進一步放寬非本地生兼職和實習工作的限制,以及與院校、企業和市場合作,為非本地生安排更多實習機會,協助他們留港就業,並鼓勵在港永久居留。
在宏觀規劃層面,特區政府須思考與內地及海外加強合作辦學,令專上教育體系更為多元化。在這方面,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成功經驗,值得大家參考。現時香港多所高等院校積極在大灣區設立分校,讓香港高等教育能夠「走出去」,但未來如何能夠「引進來」,鼓勵更多內地及海外的院校在香港設立分校、合辦課程或加強研究協作,有待進一步研究。
香港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大方向下,香港教育要更好發揮獨特優勢,盼望特區政府能夠推出更多政策,加強推動建設為區域教育樞紐,吸引匯聚精英人才,同時讓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2023年10月11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