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協委員、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圓滿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以《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為題,重溫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概括總結10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並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旨在借鑒古絲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與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闢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不久前,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多角度多層面對此作了詳盡敘述和展示。
促民心相通 築民意基礎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任重道遠。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前行道路上,有順境也會有逆流。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行動導向,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中方願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夥伴關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故此,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八項行動」,是國際承諾,是國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八項行動」具體內容中,有一些涉及教育領域。諸如:開展務實合作,通過魯班工坊等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促進綠色發展,到2030年為夥伴國開展10萬人次培訓;推動科技創新,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同各國加強交流和對話,共同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支持民間交往,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
教育交流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促進人心相通、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國家教育部公開資料,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作為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在教育領域的落實方案,為教育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並且每年向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地方省份、香港、澳門和高校、科研機構也面向共建國家設立了獎學金。中國院校與亞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共建國家院校合作,建設了一批魯班工坊。在132個共建國家辦有313所孔子學院、315所孔子課堂;「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多個共建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共建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既要「請進來」 又要「走出去」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香港有着眾多獨特優勢,積極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就教育優勢而言,香港教育基礎雄厚,重視「兩文三語」,教師專業水平高,文憑試獲國際認可。高校中有世界百強名校,是科研實力的聚集點,與先進教育科研機構廣泛聯繫,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多分布於此。近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一些著名大學陸續建立分校,壯大了實力。
在職業教育方面,職業訓練局是亞太區卓越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每年為約20萬不同年齡與程度的學生提供全面的職前和在職訓練,頒發國際認可的學歷資格。開辦課程種類廣博,着重傳授實際技能,強調實踐經驗及成效。
上月,香港舉辦了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未來如何聚焦專業服務,發揮人才優勢,促進提升「軟聯通」水平,如何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備受關注與期待。「八項行動」對香港同樣是重大機遇,政府應大力推動教育界參與其中,獲得發展新機。既要「請進來」,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吸引更多沿線國家優秀學生來港就讀,又要「走出去」,擴大交流合作,以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方式,參與「八項行動」,發揮獨特優勢,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2023年10月25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