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協委員、教聯會主席黃錦良

 

最近,國際高等教育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最新的世界大學排名。今年香港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6間排名上升,5間大學躋身全球百強大學。當中,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創下歷來最高名次,令人振奮。

QS世界大學排名評估106個高等教育體系共1500間大學,就9個指標進行不同比重評分。香港在多項指標中取得高分,尤其在國際教員比例、國際學生比例,以及每名教員論文引用率中,均表現突出。

發揮香港高等教育優勢

香港能夠持續在國際排名中取得佳績,反映本港的大學在教學質量、研究和國際化等方面,均具有頂尖的水平,享譽國際。上月,教育局率領香港多間高校代表訪京,獲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接見,當時夏主任指出,香港高等教育具有獨特優勢,教學質量高、基礎研究強、國際聯繫廣、與內地合作實,可謂實力雄厚、影響巨大。事實上,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教育得到內地和海外的高度肯定,今次香港在QS世界大學排名的優秀表現,無疑為日後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注入強心針。

要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大方向,香港要鞏固和發揮「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善用國際化和多元化優勢,協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全方位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為落實「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八大中心」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助力國家建設教育強國。

過去大半年,特區政府在推動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做了大量工作。為了支持本地專上院校擴容提質,政府提升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至40%、擴大獎學金計劃、提倡多元文化學習體驗,並致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通過區內共享資源和產業聯動提升協同效應。為了吸引更多海外優秀學生來港升學,由教資會資助大學聯合成立了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今年先後到不同國家的國際博覽會中聯合設立香港館,加強招生和推廣工作。

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無疑方向正確,為推動教育樞紐的建設踏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筆者建議在幾方面加強相關工作:

短期內,最逼切是要解決宿位等配套問題。隨著八大錄取更多非本地生,目前本已供不應求的宿位,將會更為短缺,或會限制大學錄取非本地生的人數。事實上,對於如何平衡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宿舍需要,對院校而言亦帶來不少挑戰。在這方面,政府和大專院校須攜手合作,突破目前的框架,以應對問題。例如,英國由校方在學校附近買房屋,再租用給學生。澳洲與專門提供學生公寓的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住宿。除了宿位外,教學設施、學習支援、文化適應,以至就業配套等各方面,亦須加強支援。

加強與內地及海外院校協作

另外,與內地及海外院校緊密合作,協同發展,推進合辦課程、學術研究、師生交流等範疇,亦對於教育樞紐的建設非常重要。隨著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未來政府可多思考如何能夠「引進來」,鼓勵更多內地及海外的院校在香港設立分校、設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合辦課程或加強研究協作,令專上教育體系更多元化。為配合教育強國建設,未來兩地高校可進一步探討加強合作,鼓勵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促進兩地高校師生的互動交流。在大灣區開設分校的香港高校可先行先試,與本港高校加強協作,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學與教質量。

隨著非本地生的限額放寬,無論政府還是院校,都需要探討如何讓非本地生的組成更多元化。為了吸引「一帶一路」學生來港升學,政府將在新學年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5成,讓更多沿線國家的學生來港入讀學士學位課程,促進彼此的互通交流。日後,政府和八大院校可更多到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推廣高等教育,以及到當地的高中名校招收優秀學生。當然,八大院校應繼續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際高等教育展覽會,讓更多海外人士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特色。

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在推動建設教育樞紐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今次香港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優秀表現,充分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獲得國際的高度認可。面對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香港需要更為積極主動,吸引匯聚精英人才,同時讓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2024年6月12日 (星島日報)

附加資訊

  • Open directly: No
版權所有© 202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