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之根本在歷史教育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

 

說一千、道一萬,培養青年人國民身份認同之根本,還是在歷史教育。尤其是對於有五千年輝煌歷史文化的中國來說,中國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中國人的共同體意識,基本上扎根在從衣食住行,到禮樂道統的綿延傳承當中。即使到了近代,面臨西方列強挾堅船利炮、意識形態之強勢,大規模進入甚至侵入中國,中國人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晚清以降,各方志士仁人為了救亡圖存,為了讓這個數千年古老國家與民族能夠擺脫積弱,能夠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晚清改革、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嘗試,直到建立新中國和改革開放,中國才真正走出了貧窮積弱、被動捱打的歷史困局。

 

正如國家領導人曾經提到: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同樣道理,培養青年人國民身份和民族認同,本質上是一種建基於社會科學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而當中的核心,當然是歷史教育,而且是古今並重的歷史教育。只有通過系統、專業和充滿活潑感的歷史教育,才能讓我們的青年人從了解認識中國歷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產生共鳴、敬畏和認同,從感懷古人開天闢地建立華夏文明之厚重雄渾,到感受近現代國人捍衛民族國家和發憤圖強的不折不撓精神,再到感動當代走向革命和改革開放之波瀾壯闊,歷史不僅啟蒙智識,歷史更涵養感情。

 

確立歷史教育的「主軸」

 

成功的歷史教育,來自專業的歷史研究和課程設計,當然也離不開生動活潑的歷史教學法和深入生活的社會化教育。當今香港的歷史教育,雖然從課程設計、學科必修(初中),到考試評核,再到日漸多元化的民間社會團體林林總總的歷史遊戲、比賽和參觀交流活動,不可謂不豐富多彩,足見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和老師,乃至社會各方有識之士,着實為推動歷史教育為本的國民身份認同下了很大的功夫,值得為之點讚。這裏筆者只是提出三點補充意見:

 

首先,歷史教育既然是國家民族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有利於培養青年人國家民族情感的歷史脈絡與價值觀,就應該成為歷史教育的中心主軸,歷史教育不能僅僅是一堆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零碎資料堆砌和灌輸。

 

古代史講求的是文化道統的建立與傳承,這是讓中國人區別於其他民族文明的一個重要核心。重視家族血緣和孝悌觀念,重視鄉土情懷宗族關係,繼而推廣至國家和天下關懷,這幾乎是亙古未變的主調,王朝更迭也沒有改變過的。近現代史講求的是國家民族的救亡圖存、文化的變革更新,當代史講求的是如何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實踐探索。所謂提綱挈領,綱舉則目張,有了中心主軸,歷史教育才能把眾多看似瑣碎的資料,有機地串聯起來,那麼歷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既要讀萬卷書,也走看萬里路。只讀歷史紙下書,未見歷史文物事,是難以建立對歷史的共情。同樣道理,沒有讀過歷史書,就算去到了歷史的知名景點與現場,那也只是多了一個「打卡點」而已,觀之毫無感覺,更遑論由此而發思古之幽情了。因此,除了要規劃好歷史教育的文本內容之外,同樣需要根據文本內容來好好地規劃赴內地交流考察的路線內容。

 

善用科技激發學習熱情

 

近日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開了一個好頭,教育局根據課程所需,規劃和推出了二十一條讓高中同學回內地交流考察的路線。雖然這只限於高中,但把書本的歷史教育與考察的歷史教育結合起來,這畢竟是首次嘗試。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值得進一步深化推廣。同時,民間組織的交流考察活動,也可以參考這個模式,與其隨機構想交流的行程,不如參考既有的歷史教育課程內容,主動把「萬卷書」與「萬里路」結合起來。

 

最後,畢竟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歷史教育也需要跟上時代,充分利用各種資訊科技工具,把歷史教育變的活潑、具象和充滿動感。具體的例子,莫過於YouTube和內地B站之內,有數之不盡的動態歷史普及視頻,無論是3D的歷史地圖,剪輯完美的歷史紀錄片,以及邏輯嚴密又語言生動的旁白講解,幾乎是任何冷門的歷史故事,都能找到極為精彩的視頻節目。因此,我們為什麼不能鼓勵民間多做這方面的嘗試和創作?無論是支持有技術有史識的人士(往往是年輕人)去製作和推廣這類多媒體的歷史普及宣傳教育,還是大辦這類視頻的比賽,以激發青年人的創作熱情。總而言之,要通過充分運用新科技,來把歷史教育變得有趣、生動,變成某種青年時尚!這樣的歷史教育,才能真正深入青年人的內心!

 

2022年8月31日 (大公報)

 

附加資訊

  • Open directly: No
版權所有© 2024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